外贸领航
首页海外营销 > 为什么不拍金庸其他小说「央视15音乐频道」

为什么不拍金庸其他小说「央视15音乐频道」

来源:互联网 2024-08-27 13:04:05

撰文 / © 刘丹如 李介

编辑 / © 祝同


晚上七点,微信里传来的金庸逝世的消息,金庸的多年好友樊馨蔓心头一紧,她小心地给金庸夫人发了一条信息,与往常快捷的沟通不同,对方一直没有回复。

晚上7点28分,金庸一手创办的《明报》发布快讯:明报创办人查良镛逝世,享年94岁。准备开电话会的樊馨蔓瞬间情绪低落,“这次应该是真的。”2017年秋天,樊馨蔓才刚刚在香港见过正在养病的金庸,彼时金庸已经头发稀疏,说话已有几分费力。樊馨蔓还事后与朋友感叹,大侠的确老了,但她没想到,这么快大侠竟然就离开了人间。她顿了顿对同事说:“我应该是查先生见的最后一个影视制作人了。

不仅仅是樊馨蔓这样的亲密合作伙伴,金庸去世的消息震荡了两岸三地,几乎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不愿相信。近些年来,关于金庸去世的谣言多达二十几次,有几次甚至逼得一直在养病的金庸都不得不亲自出来辟谣。但这一次的消息不再是人们所期盼的谣言,影响了中国近50年的金庸已经离世彻底的事实没有再翻转的机会。

1955年,《大公报》的记者查良庸第一次使用“金庸”的笔名发布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到1972年宣布封笔,他一共创作了15部武侠小说,发行量超过3亿册,翻拍或者跟他作品有关的电影电视粗略统计也已经超过100多部。

在IP这个概念尚未诞生之时,金庸早已是影视文学行业的顶级IP。

直到如今,金庸剧仍旧是无数导演编剧演员向往的题材。2017年秋天,樊馨蔓才刚刚在香港见过正在养病的金庸,并与他签订了《天龙八部》电影版权与《连城诀》的电视剧拍摄版权,并准备在2019年开拍。但遗憾的是,一向十分在意自己翻拍作品质量的金庸再也没有机会等到新剧的开播。

几年前,针对“武侠已死”的说法,另一位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忘年交温瑞安表示,有金庸在武侠就不会死,“他在,武侠在。”

01

一个非常乐观的人

樊馨蔓是知名影视剧制作人,也是多部金庸武侠影视作品的出品人。她还记得最后一次与金庸见面的场景。2017年秋天,樊馨蔓赴港,到金庸家中谈《连城诀》电视剧和《天龙八步》电影的版权合作。

樊馨蔓原本是想买《神雕侠侣》的电影版权,但被告知徐克已经先拿到了。她想拍的另一部是《天龙八部》,早在2005年的电视剧拍完之后,樊就有了想拍电影的想法。12年之后,她想当面与金庸谈下自己的设想。

那天下午大约四点多,她来到金庸家里,先与金庸夫人谈了合作细节。金庸的话很少,聊的时间并不长,樊馨蔓看到他头发稀疏,说话已有几分费力,事后与朋友感叹,大侠的确老了。

金庸家里没有成堆的书籍,布置得简单温馨。金庸夫人告诉樊,金庸每天开开心心像个小孩儿。但由于体力原因,他与家人聊天很难像之前那么多了。

其实,与金庸结缘还要追溯到21年前。1997年冬天,樊馨蔓与朋友在北京东四的孔乙己酒楼聚会。饭局上,她的一位浙江老乡建议说,你们可以把金庸的作品拍成影视剧。樊马上接下话茬:目前大陆还没有这个前例。这位浙江老乡是金庸迷,说如果开拍,他最想演的是风清扬。樊的这位朋友之前受外经贸部之邀,由杭进京,成立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并与团队开发了外经贸部官方网站、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等多个网站。而在此之前,樊还为这个老乡拍了一部纪录片,并在央视《东方时空》栏目播出,片名是《书生马云》。

1998年,经朋友介绍,樊馨蔓结识金庸,很快谈妥版权。自此之后,与金庸的合作越来越多。因为是浙江老乡,樊与金庸的话题自然多了不少。在樊馨蔓的印象里,金庸健谈幽默,并且轻易可以将作品里尖锐的东西化解。

在樊馨蔓眼中,金庸不会去主动说不开心的事。“这二十多年接触下来,他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她对AI财经社说。

02

15部小说,1427个人物

武侠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算是最早有文字记载的中国武侠,他对游侠的评价是: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学题材,武侠小说也从来没有离开过大众视线。

金庸则被称为现代新派武侠小说的代表。金庸的创作开始于50年代新派武侠小说的潮流,1955年,被称为“新武侠小说的催生婆”的《大公报》主编罗孚找到金庸,当时因为梁羽生没有时间继续创作《龙虎斗京华》,罗孚邀请金庸接手连载武侠小说,由此诞生了金庸这个笔名和《书剑恩仇录》。

金庸1924年3月10日出生于浙江海宁,本名查良镛。 查氏一族是名门望族,出过“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康熙给他们查氏一族宗祠提的是“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家里良田千亩,藏书甚丰。

从1955年2月8日,《书剑恩仇录》开始连载,署名“金庸”。到1972年宣布封笔,金庸一共写了15部武侠小说,创造出1427个人物。

80年代初,广州一家杂志开始连载《射雕英雄传》,金庸热从香港蔓延到内地。由于没有正规渠道,人们看到的金庸小说大多来源于盗印,即便偶有正版,也都来源于香港。但即便如此,这些单行本仍旧很快成为年轻人中最流行的读物,以至于不少名校如北大清华的文学专业的教授都开始研究讨论这种文学流派对于内地文学的影响。

1994年,金庸小说由本人定版且正式授权三联书店印行,彻底掀起了全民追读金庸小说的潮流。

金庸不仅仅引领了文学领域的发展。60年代,香港佳艺电视台为了与TVB竞争,选中了金庸的小说作为剧本,拍摄了《射雕英雄传》,尽管当时这部电视剧的班底大多采用新人,但最终却缔造百万收视人口。此后TVB也开始抢购金庸版权,大量进行翻拍,创造了不少经典作品,比如1983年的《射雕英雄传》和在内地风靡的古天乐版《神雕侠侣》。

《射雕英雄传》剧照

曾翻拍过《鹿鼎记》的总导演赖水清说,“金庸小说有一个很厚的根基,有历史、文学等内在元素,足够有能量在每一个阶段重拍一遍。”

事实上,从1999年金庸以1元钱将《笑傲江湖》版权卖给中央电视台开始,金庸剧就成了内地影视行业长胜不衰的题材。但遗憾的是,近几年来,包括《笑傲江湖》、《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等金庸小说的翻拍,不是将东方不败塑造成了和令狐冲谈恋爱的女人,就是以雷人的剧情和选角让网友吐槽无数,以至于不少金庸粉丝担心看着这些翻拍剧长大的00后们会对金庸产生巨大的误解。

翻拍剧的劣质或许可以归罪于内地影视市场近些年来的浮躁,但武侠小说同样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在不少图书销售平台,目前占据武侠题材销售榜前20名的作品,仍然是金庸古龙梁羽生等老牌武侠小说作家的再版作品。在网文平台,武侠题材文学作品大多已经被网文市场的修真、玄幻等作者所取代。

有人将之归因于金庸穷尽了武侠的精华, 一位金庸粉丝就在知乎表示:“读完金庸,就意味着武侠这根甘蔗最甜的一截已经吃完,剩下的难免寡淡。”但更多人认为武侠的衰落,与这个时代不再相信“侠客”能主持正义有关。

03

他在,武侠在

武侠曾经是几代成年人的童话。在内心深处,我们知道要想获得超出常人的能力,要么拥有先进的工具要么背靠强大的组织,但是在武侠世界,我们可以通过内外兼修,以一敌百。这正是武侠的魅力。

但童话不是只有武侠。比起崇拜那些为国为民可以抛家弃国的英雄们,新一代的年轻人们更热爱那些拥有逆天技能,靠着好运升级打怪走上人生巅峰的大神。大神与大侠,前者永远站在人生巅峰,但后者除了武功比普通人高强,在家国破碎,骨肉分离,爱人生死面前仍旧会显示出普通人无能为力的一面。

尽管这才是更为现实的人生和更值得被反复阅读讨论的故事。金庸曾说“我希望我死后一百年、二百年后,仍然有人看我的小说。我就很满意。”但遗憾的是,随着这些曾被金庸所影响的年轻人慢慢老去后,那些不再喜欢武侠的年轻人能否还记得曾写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金庸。

当然金庸作品也有他跨越时代的内核。

由于自小接受了非常全面的古典文学教育,金庸胸怀和文学素养远非常人可及,再加上他本人经历了中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一生亲历国家民族的大动荡、大变迁,对历史有深切的体悟。这些经历最终使得金庸的武侠小说摆脱了大部分武侠小说之更多专注于好勇斗狠、争名夺利的桎梏,而赋予了“侠”这个词以家国情怀的内涵。

侠以武犯禁。尚武好斗、挑战社会秩序,必须有个正当的动手理由,金庸的小说可以说完全满足这一要求。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是所有金庸爱好者所追随的精神信仰。对于中国人来说,在庙堂与民间之外,永远还有一个江湖,是在心里。冯其庸曾说:“这世上有华人的地方,就会有层出不穷的金庸迷。”

罗孚曾说,“如果没有香港,没有金庸”,但这并不能完全解释金庸的成功。

金庸、倪匡、黄霑、蔡澜,又并称为“香江四大才子”。蔡澜对此曾表示,最不喜欢四大才子一说,因为金庸先生是一个巨人,其他三人,永远不能相提并论。“今后的数千年,有人提到查先生生平,也许顺道记录了有这么几个朋友,这已是我们一生的成就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CopyRight © 外贸领航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