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领航
首页海外营销 > 欧洲在华投资「中国北京猛武会」

欧洲在华投资「中国北京猛武会」

来源:互联网 2023-08-14 15:04:04

01

最近一段时间,经常能在网上看到类似于这种制造业向东南亚地区转移、外流,中国产业正在空心化的文章。

一件事情,一个人说,你可能不信,但一群人说,是个正常人都会有点怀疑了。所谓众口铄金不外如是,那么中国的制造业真的外流到了产业空心化,未来三至五年至少倒一半的程度了吗?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中国的产业之变。

这两天,中国的制造业有一个大新闻,德国的巴斯夫集团决定在广东湛江投资100亿元新建一座世界级化工基地。

我估计很多朋友之前都没听过这个巴斯夫,这也正常,因为它并不是直面消费者,而是作为一家基础化工材料的超级供应商,直接服务于汽车、芯片、电子产品、维生素、生物医药等行业,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量级的基础化工供应商,能够推动一个地区,甚至是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发展。

巴斯夫集团,是全球第一大化工集团,在化工材料生产方面,处于行业的绝对龙头地位,大家想象一下今天的手机行业,如果华为、三星、小米、OV等一众手机品牌同时消失,只留下苹果一家,巴斯夫在化工行业的统治力,差不多就是这样的。

2021年,巴斯夫总营收高达786亿欧元,约为5500亿人民币,是真正的隐形化工业巨子。

巴斯夫集团这次在广东投资100亿,背后其实还有很多说道,湛江的这个一体化工厂,早在2018年7月份就已经初步达成了协议,但在过去的四年里,由于中西方对抗加剧等因素,巴斯夫一直拿不定主意,直到9月6日,才正式下定决心开土动工。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巴斯夫在犹豫四年之后终于下定决心?是对抗趋势在减弱吗?

似乎并没有,对抗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在巴斯夫正式做出在中国投建工厂的决定之前,德国的高层就已经多次隔空喊话要降低对华经济依赖,德国经济部为了阻止这笔投资,在8月底甚至放出消息称,正在考虑拟定取消对华投资和出口担保、不再对在华德企提供优惠贷款。

但即使是这样上压力上强度,也仍然没能阻止巴斯夫投资中国,甚至除了巴斯夫之外,德国的大众和宝马等公司都先后宣布要在中国建厂,尤其是大众,这个不得不拿出来说一下,因为实在是太正能量了朋友们。

今年境外势力炒作新疆的事大家应该都知道。

大概六月份左右,大众的CEO赫伯特·迪斯站出来说我们在新疆没有发现那些问题,大众会继续运营新疆的工厂,做完这个表态不到一个月,这位总裁就被离职了,而新任CEO奥博穆走马上任一个月之后,再次表态会坚持运营新疆的工厂。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其他国家梦寐以求的高端制造工厂,一个又一个不远万里的迁往中国?

02

在中国制造业外流东南亚的背景之下,类似于宝马、巴斯夫、空客和罗罗这些代表着高精尖技术的制造工厂,为什么会接二连三的跑来中国?

俗话说: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天下攘攘皆为利去,产业的聚散离疏也和区域内的资源变化,乃至整个大环境有关。

欧洲的老牌制造企业近段时期集中来华投资建厂,和中国在当前世界环境下独一无二的营商环境不无关系。

俄乌冲突的事情,大家应该还没忘吧?

因为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欧盟几乎叫停了除了能源以外,一切与俄罗斯有关的经济往来,但是欧盟可能忘了一件事,俄罗斯可不是任人宰割的小玩具,作为欧盟的主要能源供应商,他们是有反制手段的。

根据欧盟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整个欧盟的能源消费中,石油占比34.5%,天然气占比23.7%,固体化石燃料占比10.2%,三者加在一起接近70%,然而这三项能源,都高度依赖俄罗斯的出口。

其中自俄罗斯进口的石油占比达到了36.5%,天然气占比达41.1%,固体化石燃料占比19.3%,于是当欧盟对俄罗斯展开经济制裁后,整个欧洲的能源价格开始一路飙涨,欧洲天然气的价格最近三个月从960美元/千立方米,飙涨至3000美元以上,价格翻了近三倍。

这可直接要了欧洲一众工厂的老命了, 要知道欧洲电力和供暖的能源主要是以天然气为主,天然气价格的飙升,直接导致欧洲工厂的生产成本水涨船高,这种现象在德国尤为严重,因为德国的天然气供应中,有66%是从俄罗斯进口的。

除了供电供暖之外,天然气还是化工行业最为基础的工业原料,以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巴斯夫来举例,作为全球最大的化工企业,他每年要消耗德国接近4.5%的天然气来制备氮氢化合物—氨,再通过氨来生产化肥、塑料等工业产品。

天然气的暴涨直接导致巴斯夫欧洲工厂的生产成本已经没法和中国同行竞争了,下面这张图是国海证劵统计的,相关化工产品中欧地区价格差异对比,可以看到大部分产品的价差基本都高达几千美元左右,最夸张的维生素A,每吨的价差为16912美元。

这种价差之下,巴斯夫已经没法和同行竞争了,化工产品可不是数码产品,你可以说苹果手机的操作系统比安卓手机丝滑,但你总不能说巴斯夫的聚氨酯比沧州化工的丝滑吧?

看到这有朋友就疑惑了,都说欧美一家亲,欧洲闹能源危机,美国总没有吧,这些欧洲企业为什么不去美国呢,这里面,其实和中国的产业变革趋势,有一定关系。

03

中国的制造业向东南亚外迁,是因为人力成本

欧洲的制造业来华投资建厂,也是因为人力成本。

从中国向东南亚转移的产业,多是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比如小米从今年年中开始,就已经将部分需要人工组装机型的生产环节转移至越南。

我们需要明白一件事,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部分地区的人力资源环境肯定是不适宜继续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而且如果更进一步的聚焦人口议题的话,以我国当前的生育率来看,未来的劳动价值一定是会越来越高,届时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也会被动转移。

一句话,低端制造业的转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比如英国的棉纺工业向美国转移,日本的轻纺工业、重化工业向韩国转移,纵观历史上四次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转移,每一次的转移都必然伴随着低工业附加值行业的迁出,和高工业附加值行业的迁入。

欧洲的汽车、化工、燃轮机等工业企业纷纷来华投资,国内充沛与稳定的能源供应是一个因素,另一个核心因素,是随着基础教育建设全面铺开而产生的工程师红利。

截止2019年,我国专科学历约为1.89亿人,本科及以上学历约为6530万人,合计约为2.54亿人,另外根据这份信达证券发布的研报显示,我国每年新增的劳动人口中,普通本专科学历占比的达到了57%。

高新科技产业对于劳动者的要求也在提高,而中国的工程师红利极大程度上地缓解了技术密集型企业的用人与研发需求。

目前来看,我们确实已经到了产业转型的关键时刻,低工业附加值的产业正在外流,下一步要做的,就是看能否将原有的工业基础顺势转型升级为高新技术产业。

毕竟引进再多的巴斯夫和宝马,也不如扶持起自己的巴斯夫和宝马来的重要。

最后,我在写稿子的时候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

宝马今年6月份宣布计划在辽宁沈阳增资250亿修建第三座工厂,我查了一下发现,沈阳的天然气主要是由中俄东线管道供应的。

也就是说在北溪一号管道停气之后,德国的宝马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建厂,就为了吸上那么一口纯正的俄罗斯天然气....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CopyRight © 外贸领航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